管教與子女的行為問題
不知如何拿捏管教子女的行為問題,過於嚴厲會影響親子關係,太寬鬆又怕寵壞孩子,家長該如何應對呢?
作者:李翠賢 AEDP感動治療師
當我們善待孩子時,他們就會聽從我們的話。
回想我們小時候,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一些行為問題。所謂的行為問題,可能包括說謊、拖延交作業、發脾氣、尖叫、調皮搗蛋,甚至偷錢等。事實上,這些行為往往都有其背後的原因。
我們不妨回想一下,當我們年幼出現這些行為問題時,我們希望父母如何回應?是嚴厲懲罰、斥責,甚至是打罵嗎?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?實際上,這些做法並不能真正幫助我們。
根據我多年來照顧孩子的經驗,我發現了一個關鍵點:當我們善待孩子時,他們就會聽從我們的話。我會與他們玩耍,安撫他們,溫和地對待他們。即使他們鬧脾氣時,我也會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關愛,這樣,孩子們自然就會變得乖巧聽話。
直到我學習輔導和感動治療,我才發現這種方法是正確的。原來,減少孩子情緒和行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良好的關係和情感連接。當我們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,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,關心他們時,他們就會更願意與我們合作。
在我多年的輔導經驗中,我發現當我們嘗試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,關心他們,多與他們交談,了解他們的想法時,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就會大大減少。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解決問題,還能預防問題的發生。
我們需要認識到,所謂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可能是一種警號,表示有些需求沒有被滿足。例如,我在幼稚園實習時看到一些孩子會亂丟東西、尖叫,原來這與家庭環境緊張有關,孩子需要的是關心,而不是責備。
如果孩子沒有動力學習或嫉妒他人而發脾氣,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感覺不到父母的愛,或者學習壓力太大導致自卑。因此,我們需要關心他們內心真正發生的事,幫助他們而不是責備他們。
當然,如果孩子確實做錯事,譬如故意破壞物品,我們也不應該放任不管。我們可以讓他們承擔後果,例如用自己的錢補償損壞的東西,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。或者如果他們惹惱了同學,他們需要承擔同學的怒氣、甚或可能疏遠他們的後果;他們也許需為誠心致歉和爭取復和付上很多的努力。
有時候,適當的懲罰也是可以的,但前提是孩子認同這個懲罰是必要的。我們的懲罰應該是明智的,譬如讓他們做一些家務來彌補過錯,或者給予一個擁抱來表達悔意。重要的是,懲罰的目的不是威嚇或發泄我們的情緒,乃是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。
如果我們能夠善用這些情緒和行為問題作為溝通的機會,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理解,這反而可能成為增進親子關係的良機。孩子也會更願意向我們開放,表達他們的需求,而不是用不恰當的方式來表達。
舉例來說,我曾發現我的兒子約十歲時,半夜三點起來玩遊戲機。起初我很生氣,但冷靜下來後,我反思了自己的做法。我意識到每天只給他15分鐘的遊戲時間可能確實不夠,於是我向他表示理解他想和同學一起玩的心情,但也說明半夜玩遊戲不行。我們最後達成了協議:如果他先完成功課,就可以有半小時的遊戲時間。通過這樣的溝通和妥協,我們的關係反而更加親密了。
另一個例子是我的兒子曾經私自從我的錢包裡拿錢。這是一件嚴重的事,但我理解作為一個小學生,他可能還不完全明白這行為的嚴重性。但我沒有嚴厲地懲罰他,而是耐心地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,並告訴他如果需要錢可以直接跟我說。通過這次事件,我們不僅增進了理解,他也學到了重要的一課。
因此,我們不須要將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視為災難,而應該將其視為相互了解、溝通和學習的機會。通過耐心、理解和有效的溝通,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成長,同時也能增進親子關係。
© 2023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& Counselling Services Limited. All right reserved.